我可以从他的举止、学业及他与他人的互动中看到这一点。我开始为若望的人生忧心忡忡。受到圣神的启示,我突然想到我认识的一个人,他会比我更深入、更有意义地解读若望的处境。
此后二十多年的留学生活都获得恩师的陪伴,无论在学业、学术、福传和牧灵各方面,我都常常向这位洋博士咨询和请教,偶尔也受到他的责备和拒绝。现在想起来往事,我还深觉惭愧和内疚。
当时他和各地神长教友的热心参与及慷慨奉献推动了进德助学项目的发展,当年一批批偏远山区的贫困生及一些男女圣召因此受益获得资助,完成了学业。
虽然于小童和她的父母极力拒绝,我还是坚持要资助于小童的学业,到高中,甚至大学。 列车奔驰,我的手似乎还留有于小童的余温,很暖,很柔,很细致。我感觉到血液里增加着新的成分,温暖,爱,帮助。
当然,导致某些教友冷淡的原因会有很多,譬如:生活的压力大,为钱忙——亟需打拼工作;学业忙——整日沉浸在功课中,还有社会中道德败坏的不良宣传,无神思想和享乐主义
我几乎每天都在为“杳如黄鹤”的他祈祷……学业的圆满,德行的升达,好早日成为主爱的大能牧者。就在本年度圣神降临节那天,我突然听到了有关他的信息,一个教友谈起他时说;“他现在已经出国进修去了。
年前让我们把时间的年轮转回1400年前,大唐盛世之时(635年),基督的光第一次照临这地方,当时称为景教,即光明、正大、受人景仰的意思,唐太宗不但令宰相房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还亲自问道学业解惑
20岁时在母亲的极力反对中加入熙雍之母会,完成哲学和圣学的学业后,23岁发愿,取会名为“厄玛奴耳修女”。随后,1932-1960年,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熙雍之母中学”教授文学与哲学课程。
我们看到,人们远离了繁忙工作、沉重的学业压力、活跃的社会活动以及密切的人际交往。
这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业,也不是在这所中学里崭露了他在英语、网球、话剧和钢琴等方面的才华,他从心里深感庆幸的是,在这所学校里,他结识了一位引以为恩师的爱尔兰人———学校的英文老师穆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