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是可以养活相当多的人。李家同感叹道。如此在当代社会,同样可以出现耶稣五饼二鱼的奇迹。对于李家同,最深刻的一次服务是在德肋撒姆姆垂死之家。
修女们每次出去为病人购置物品,回来后发放给他们,但总会发现,这些成箱的牛奶、肉、鸡蛋、油会再次回到修女们的房间,原来,很多病人感谢修女们的服务把东西原封不动地送回来,这为那些极其贫困的病人来说,实属不易
接下来,为了把更多孩子运出去,她动用了一切可用的东西:垃圾袋、工具箱、商品包装箱、装土豆的袋子、棺材……凡是能用的都用上了。
是不是民间的一些仪式和我们的追思礼仪有些东西可以放在一起?潘家骏神父(台湾主教团礼仪委员会秘书,辅大神学院院教授):我想这是一个民间信仰跟基督信仰之间的一个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要为这不能接受的东西寻找理由:这样做是为我好,是我的错,是我让父母生气了。等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师长,他也会这样对待孩子,还会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
信仰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信仰就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在我们学习圣乐伴奏的过程中,插入了关于《教会礼仪宪章》的讲解,正如办神功的感触一样,主讲的段永昆神父以缜密的思维、恰当的言辞、生动幽默的授课方式将许多枯燥的东西淋漓尽致的传递给了大家,大家一致感受&mdash
母亲并不气馁,在亲戚家吃了点东西后,毅然掉转方向,带上儿子又直奔距孟郭庄50多里地的另外一个村庄。“母亲冒着严寒,用自行车带着我骑行了100多里路去参与一台圣诞夜弥撒,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但那时的李贵林老师经济上并不富裕,月薪只有几十元,刚刚落实政策,全家人从农村回城不久,家里很多东西也需购置,但他从来都是把天主的事放在首位,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把基督爱的教导放第一。
以这种心态——在成人的意识中带有孩童的好奇心——去聆听,总能使人获益匪浅,因为不论有多琐碎,总是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并在自己生命中结出果实的。我们聆听社会大众的能力,比以往更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