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自己身上把“家”显示给了我们,祂就是“路”,而且,祂以自己的死亡与复活的逾越奥迹给我们指出了“回家的路”。“家”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耶稣就用“家”来描述我们最终的归宿——天父的怀抱。
玛窦清楚地记得从那时起,耶稣就开始向门徒说明: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玛16:21)。因为门徒们要参与耶稣的任务、权能和命运。
耶稣的死亡复活既能消灭他的仇敌,而“最后被毁灭的仇敌便是死亡”(参阅格前15:20-26),甚至在他死的时候,“许多长眠的圣者的身体复活了。”(参阅玛27:50-53),那么,何况是他的母亲呢!
在《旧约》的末尾,以色列人逐渐深信“生存在于肉身和灵魂从死亡中复活”(达十二2-3;加下七9)。
画作中央,是复活的基督,同行的还有一对年老的夫妻。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基督搀扶着、给他们支持。在耶稣身后,有一个日落,这个下落的太阳代表着安老院许多长者的存生和精神。
·宗徒们因着复活的主与他们同在四十天,生命彻底被改变。宗一,3—8。以上这些事例,让我们知道四十天在信仰上的神圣价值,四十天它能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你说是吗?
读经一写作时还没有主耶稣的复活启示,人生难怪是极可悲可叹的空虚:人生如野草,荣华草上花。草枯花亦谢,炉中烧一把!但人生真的荒谬空虚吗?不是!荒谬的是把人生当作唯一的生命,把现世转眼即逝的当作永恒。
圣教四规规定,每年至少办告解一次,宜在复活瞻礼前后,要求教友都要省察自己,进行修和圣事。神父对会口教友的办告解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有的教友只是自己办了告解,但对其他家庭成员是否帮告解不闻不问。
今年圣周期间,天主教徒省思了主基督受难、死亡及复活的奥迹。这虔敬的生活与战争和暴力仍然比比皆是的环境之间,显然存在着强烈的对比。
1927年4月16日,若瑟‧拉青格生於德国帕绍(Passau)教区的马克特尔(Marktl)镇,那天刚好是圣周六基督复活前夕。他曾多次说:我常把那天视为天主圣意安排的一个重要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