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追思的场合,让所有人来深度认识信仰的意义。
弥撒中孟青录主教以复活为中心展开宣讲: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
公告也提到病的人性和道德上的课题,指出,药物的功能有一定的限度,由于人终于有一天要终止尘世生命,因此,需要给与病人最细心的照顾和最大的爱心,使他们能够在天主的安慰中离开这个世界而回到天父怀中。
建立桥梁就是聆听他人,而且自己也叙述事实,设法找出价值的所在,找出社会大众感受最深、也最真实的理想,也就是最能赋给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的生命最完美的意义的理想。
他说:“这座圣殿经历了有大公主义深刻意义的事件,它提醒我们一起为呼求合一的恩典而祈祷的重要,圣伯多禄和圣保禄就是为了这个合一耗尽了生命,直到流血牺牲的最高境界。”
应该多倾听身体的讯息,透过身体的觉知,烧溶自己过去的负面感受,管理好情绪,学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懂得爱自己;回皈到天主内,通过身心灵的整合,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从而重获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宗在文告中邀请青年全然拥抱生命,切莫停滞不前。有些人“静止不动,丝毫不愿意往前迈进”。教宗强调,这种懈怠感经常会导致人们碌碌无为,觉得一切都没有用处。
因此他就是全部法律的中心,剔除了他,全部法律就失了它的意义,更难以解读(默5:1-5)。我是天主子(路22:70)公议会审问耶稣说:那么,你就是天主子了?
那一刻我再一次体验到教会存在的价值、做神父的意义。我想等到她离世的那天,她会平安的离去,而不会抱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因为有人关心她、爱她,而且她知道她所盼望的神在天国等待她、迎接她。
有什么神学意义?答:这是一种赎流无辜血的礼仪,象征地为全体以色列人洗清这宗“未破案的凶杀案”所带来的罪债。它表明天主非常重视无辜的生命,且要求整个团体为此负起责任(即便未知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