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这样,城市需要圣母,她以她的临在给我们讲述天主,提醒我们天主的恩宠战胜罪恶,即使在人性看来最艰困的时刻,也叫我们怀抱希望”。
其实,心理学只能告诉我们:孤独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迷茫,过分看重物质,功利心过度强烈,缺乏社会支持,人性蜕变,心理浮躁,人情冷漠,沟通障碍,痛失所爱,对待生活缺乏理想和智慧等原因,而没有告诉准确的答案
许多人自称是天主教徒,却忘记自己是基督徒和应有的人性。”教宗邀请众人“祈求恩宠,切莫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一切都搞定,也不要成为愤世嫉俗和嘲笑别人的人”。
“天主永远没有离开我”——帕斯卡我像一颗种子,修院的生活使我在黑暗的土壤中慢慢发芽生长,伴随着因人性的软弱而引起的一次次跌倒,伴随着走过的一条条弯路和自己的痛悔与补赎,我终于破土而出,迎着春风与阳光。
“如果不恢复人性上应有的生命尊严,老年就注定要在沮丧中封闭自己,使人人都失去爱。人类和文明的这一挑战要求我们作出努力并请求天主的帮助。我们要祈求圣神的帮助。
选择性记忆背后的理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神,去面对我们每个人的过去或国家的历史,并寻求全部的真相,现实中并不容易,因为真相往往是痛苦的、令人不安的。
这不是一种占有欲和自私的爱,好似人性的爱不幸常呈现的那样。祂的爱是纯粹的恩赐、纯粹的恩宠,全部且只为了我们,为我们的益处。如此一来,祂以这种解除防御、甚至无意防御的爱来吸引我们。
他说,人们常把夫妻之爱与温情主义或自私自利混在一起,而婚姻的爱则“与婚姻本身不可分离”,在婚姻内“人性上脆弱和有局限的爱与天主永远忠信及慈悲的爱相结合”。那么,“能有这种爱吗?”
(20号)交在天父的手中教宗方济各指出,在我们的生命中,“恐惧、对人性安全感的渴望,以及对掌控一切的需求将我们淹没”(23号),小德肋撒倡导的相信和依赖天主“使我们摆脱斤斤计较、对未来的持续忧虑,以及失去平安的恐惧
文学作品可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有的作品让你深感悲伤,有的作品让你觉得振奋,有的作品让你对人性了然于心。《我与地坛》让我获得了力量。让我感觉我可以,我能行。就像看到水泥缝里钻出的小草,你钦佩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