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引述他的通谕《在希望中得救》:「人性的真正评估,主要是由痛苦和受苦者间的关系而定。一个无法接受受苦成员,无法藉『同情』分担他们的痛苦,并默默予以支持的社会,是一个残酷而不人道的社会。」
四、祭天敬祖的神学内涵1.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难题之神学解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于传教区做了重新认识的纲领性的通谕:夫至大。梵二会议之后,基督徒祭天敬祖的礼仪更通过教会文献在理论上得以强化。
斯卡尔法里撰文论及信仰、教会和今天越来越世俗的文化,他既表达对教宗方济各的钦佩,也回应其第一道通谕《信德之光》。他在八月七日社论的末段提出三个疑问:究竟天主的仁慈会否延伸至非信徒?
本笃十六在《爱德的圣事》通谕中提及:虽然弥撒也给予我们相互祝福平安的机会,但世界主教会议期间,对平安礼这一动作,作适当而更大的约束,因为这一动作能够被夸张并且在领共融圣事之前,在聚会场上,构成参与圣祭的人某些方面的分心走意
(《光辉的王冠》通谕,1953年)“天主圣母玛利亚”这是对圣母最高的称呼,最美的颂扬。我们天天念多少遍圣母经,念到这一句时,是否抒发过我们对天主降生救世、拣选童贞玛利亚为母亲这一伟大信仰的无限忠诚?
帝召罗柏鲁谕曰:朕与举国臣民,实信天地万物,惟有一真主,虔诚昭事,不也稍懈。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又有多明我会会士伟立尔莫、尼各老等随同元使来华传教。
教宗的访问当然具有牧灵性质,但也具有象徵意义,它与几个月前公布的教宗通谕《愿祢受赞颂》如出一辙。说它具有象徵意义,因为这次访问正值非洲准备投身於保护地球和自身领土的转型期。
文告提到,教宗方济各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阐明海洋资源受到威胁,世界上有很多珊瑚礁已处於荒芜或萎缩的状态!‘是谁将多姿多采的海洋世界变成死寂无气和黯淡失色的海底坟场?
他说:梵蒂冈天文台於1891年成立,与良十三世教宗颁布《新事》通谕是同一年。当时的世界正盛行现代主义,科学界对教会存有一种敌意,认为教会落後;在这一背景下成立梵蒂冈天文台正是为证明教会并不反对科学。
教宗引述《一百周年》(Centesimusannus)通谕说,1991年,面对压迫政治体系的垮台和市场的逐步融合,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圣若望保禄二世觉察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四处扩张的危险,这种意识形态忽视边缘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