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修女的圣召减少,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整个社会对信仰的边缘性及对奉献生活的不了解;还有就是依笔者看法,世俗的价值观超越了信仰的价值观;对这份奉献生活的价值也无法看到;对修道生活的不了解或偏见,导致对献身生活的误解
在我修道期间,我的跪凳里,常常放着一本河北信德社出版的《圣人传记》。后来圣神父后,弥撒前,一定会重温一下本日所纪念的圣人。到达罗马后,去了许多圣堂朝圣,才知道有许多圣人我不知道。太多了,也懒得查资料。
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与耶稣的榜样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自我表现、个人成就和物质积累的时代。
于是,安佑开始为社区里的老人提供帮助。起初只是偶尔帮忙修花园,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愿意付出,内心的空虚感也慢慢消失了。
有一天申修士对杨老师说:您一辈子做了这么多善事,而且不求回报,把钱都给了别人,把穷困留给了自己,您这是把财宝储蓄在天上了,他笑了一下,我来了20多天从来没有见他笑过,我一说这句话,他笑了。
“秉义而少有,胜于不义而多有;施舍救济,胜于储蓄黄金,因为施舍救人脱免死亡,且涤除一切罪恶。施舍行义的人必享高寿;犯罪行不义的人,便是仇视自己的生命。”
光启社、“信德”应该多利用书刊优势,为福传起先导作用。现在我出去讲课,比如去湖北,就带三位女教友,到堂区给教友们轮流讲解圣经,用自己的生活见证来和教友们分享怎样把福音活出来,起到很好的效果。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身为台湾光启社(以外制电视节目而闻名的广播电视台)副社长的丁松筠会唱闽南语歌曲《烧肉粽》,会演连续剧里的各式阿兜仔(指外国人),包括清朝画官郎世宁,还在电视上教美式英语。
难道这不是对高科技的社会与文明进步人类的辛辣讽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就唐代诗人这一千年的宏愿,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房子发愁?望房兴叹谈房色变,在漂泊不定的状态中生活?
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是社会变迁中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教育,因此有必要探讨什么样的宗教研究及其成果是我们需要争取的,这种研究能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宗教教育在今天我们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大陆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