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断祈望用自己的力量建巴贝耳塔,好与天主比个高低,同天主一样。 教宗提到耶稣在最后晚餐所行的举止,强调牢记这些举止的重要性。耶稣在那一晚上为门徒们洗脚,而且叮嘱他们也要彼此做这件事。
在西乃山下,天主与以民立约,他们绝不可制造并朝拜金银偶像(出20:4,23)。然而,仅仅四十天后,以民做了天主禁止的事。
教宗讲道的开场白是耶稣一再向我们重复的讯息,即:“天主不像我们人常常想像的居于遥远的天国,与人类的状况分离,不是这样,祂一直与我们同在”。祂的神国已经在人间。
大自然的世界已深刻地反映出天主的美丽、真实和慈爱。与大自然相连能把我们引向与天主共融,能让我们每个人理解自己生命的召唤。但是,当代的世界却筑起了边界,把我们与大自然隔离开。
教宗说:“从第三世纪开始,基督信徒就发展出对圣母的热忱敬爱,因为她为了完成天主圣子降生为人的奥迹而奉献出自己。这样的敬礼和当时有关基督这个人的热烈争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M.V.,25)于是,在人与天主相遇的地方,即耶稣基督内,教宗方济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耶稣的崭新形象:耶稣基督是天主慈悲的面容!(M.V.,1)而在耶稣身上,天主的慈悲是爱!
曾有这样一首歌曲,内容大概是天主用千万种方法召唤千万种人,天主用千万种方法引导千万种人,由此也可引申出更多类似的词语,如:天主用千万种方法启迪、眷顾、医治、拯救千万种人。实际也确是如此。
天主不是一个问题,等待人解答;天主是一个存在,等待人去寻找。凡寻找天主,却又盼望得到世俗安慰的人,是以相反的方向寻找天主,像这样的态度,必定找不到天主。寻找天主,是真正的朝圣之旅。
这让我们想起福音开篇所引用的先知预告:人将称祂的名字为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玛一23;依七14)。教宗解释道,这一切都在说明天主的身分,祂的名字意思是与谁同在。
他不仅提到为宣讲福音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也指出了他与上主的关系,这是一种如此强烈的关系,以致构成他陷入神视和沉思时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