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会里有许多知识分子,但他们却不是福传的勇士。知识与能力只是一种工具、资源,它不是能源。工具与资源攥在人的手里,善用就结善果,妄用就结恶果,不用就不结果,这完全由人来掌握。
圣神父后,在具体的牧灵实践中常想起这些生活片段,我觉得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去思考这些话自有它的实际意义,但却不是没有商榷之处。
年青人过圣诞节,或许并不太懂得洋节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实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骨子里崇洋媚外了,胡适受到美国式西化教育,但他同样被公认为近现代最传统的知识分子,反而历史走到今天,还有高等学府关起门来阻挡外来文化
在城里,我们应学会怎样和知识分子相处,用文化传教;在乡下山村,我们也应学会和普通老百姓相处,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语,宣讲天国的奥秘。要学会不管在哪个环境中,都能随遇而安,喜乐地为主工作。
教外朋友在接受祝福和领受圣物弥撒结束后,一位60多岁的教外老知识分子这样说:“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教会弥撒,让人感到砰然心动,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真的,这样的活动方式很好!”
本文是一位江南知识分子朋友在其父亲去世17周年(7月17日)之际写的纪念文章。与其前文《母亲的慈爱与温暖》一样充满了对其父母的深切怀念。
它们分别是大学生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基督徒群体、老板基督徒及其员工信徒群体、农民及外出务工基督徒群体。
起源曾尽倾家私,创办震旦大学的中国著名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与天主教知识分子英敛之,于1912年7月上书教宗庇护十世首倡在北京创办教会大学。
他们信徒增长快的原因很多,除与当时知识分子经十年浩劫后造成的“信仰危机”亟需填补其心灵空虚的客观原因外;更与该教信徒历来具有的浓厚的传教意识及所采取的得力措施有着密切关联。
想不到德日进接上了十六世纪另一位耶稣会士利玛窦的棒,深受知识分子的器重。 次日大会会场从西苑饭店转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论文比较偏重人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