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苏修女说,刘部长因此告诉在场的人们:“利玛窦不光在你们教友心目中是有功之士,在我们看来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中国才得以与西方世界展开文化交流!”
去年春天适逢中国文化交流处主任叶柏安神父(Fr.EamonnO'Brien,sss)从伦敦来访,当朋友们谈到我的避静设想时,叶铎遂建议我到英国退省进修。
【参见:“一位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者”,载《寻径》,(新北市新庄:辅仁大学出版社,2019)。
其坚韧意志与创新的空前举动,不仅开启欧亚间的积极互动与文化交流,并且影响世界历史至今。
中西文化交流之路1976年8月,学业有成的弥神父返回德国,开始从事《华裔学志》编辑和出版的工作。
她的建成以及逐年发展成颇具现代气息的园林建筑,集修道、朝圣、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有太多圣母引领的玄奥故事,跌宕起伏。无名氏所寄玫瑰圣母像故事还得从已故郑长诚主教说起。
今年4月2日—5月23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犹如一座有形的“记忆之宫”,展览的12个部分是“记忆之宫”中按照利玛窦的生平为序设置的12个房间,在这些房间里,安静地放置着一件件能够唤醒昔日记忆的文物
自菲律宾深造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宗教工作中,积极传承宗教信仰、开展社会公益、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天主教事业的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宗教界人士的使命与担当,为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在明朝末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不仅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学问带入中国,而且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带到西方,又是和平的文化交流。
为便于信友阅读和理解,以适应中国文化,传教士们竭尽全力用汉文译书著书,利玛窦、罗明坚著《西字奇迹》、《西儒耳目资》就是研究用罗马字为汉字注音,帮助教士读认汉字,有力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使福传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