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欧洲17-19世纪风云变化的文明变迁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是无法理解罗马公教会在宗教改革时期所经历的震荡和煎熬。
时至今日,教会已在这盘石上立了将近两千多年,虽然在风风雨雨中经历时代的变迁,承受外来的打击,也饱尝因内部软弱而来的困扰,但她仍然跟随圣神的带领,秉承主旨,继续把主的爱传播到普世。
“信德”站在历史至高点,拂去岁月的尘埃,把尘封百年的教会历史再现于读者眼前,我们追忆教会勇敢的拓荒者,我们看到了各地教堂沧桑的变迁。
每个大城市自身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为种族、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混合体,它们相遇在城市的同一空间,融汇在时代变迁中。
汪中璋主教(右)向访问团介绍当地华人受教情况一、家境变迁1934年,汪中璋出生于北京一个世代教友的旗人(满族)家庭,在8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1945年,在战火连绵的炮声中苏百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文生大修院攻读神哲学,但随着时局的变迁,1948年,文生大修院无法继续在北京开办下去,修士们只有转移到台湾或其他国家的大修院继续学习,可是包括苏百勤在内的永平教区在校修士们未能如愿以偿
首先,人们都不断地依据环境的变迁和自己感受的改变来审视自己的新身份。由于物质文明是个人身份的重要成分,所以有时不得不扔弃个人的东西。这乃是丢弃旧身份的方式。其次,家居的迁移也常迫使人丢弃某些生活用品。
三是要认识传统文化的变迁性。应该既超越西方文化又超越传统文化,根据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营造新的价值体系。应是择善而从、兼容并包,更应该有自己的开拓与创造。
国内移民福传工作也是当务之急,因为社会生活结构发生了空前的改变,福传的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社会的如此变迁,为我们教会团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看我们教会团体如何利用,如果我们的移民牧灵传教工作做得不到位
1945年,在战火连绵的炮声中苏神父如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文生大修院攻读神哲学,但随着时局的变迁到了1948年文生大修院无法继续在北京开办下去了,修士们只有转移到台湾或其他国家的大修院继续学习,可是包括苏神父在内的永平教区在校修士们未能被教区转往其他国家的大修院继续攻读神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