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席间的每个人心中升起了更大的惊愕:这人是谁,祂竟然赦免罪过?(49节)。耶稣没有明确回答,但罪妇的悔改摆在众人眼前,这表明在耶稣身上散发着天主慈悲的大能,祂具有改变人心的能力。
通过反省,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在生活中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如何避免失败,经常这样解剖自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过失,并在反省中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谁没有脆弱和流泪哭泣的时候?谁能避免犯错和失败?再怎么小心谨慎,人也无法掌控生命的变量或避开某些痛苦。
耶稣基督曾将所有的人皆称作兄弟姊妹,恰如我国古语四海之内皆同胞的含义一样,那么无论是谁的曲折坎坷、病痛忧伤、意外灾难,都值得我们这些富有手足骨肉深情的亲人在怜悯同情中刻不容缓伸出援手及时救助。
爱德是一份恩宠:它不在乎我们是谁,而在於显露上主赐给我们和我们自愿接受的那份恩宠;我们若不先与耶稣相遇,不受到祂温良和慈悲面容的催促,我们在与他人的相遇中就无法表达爱德。
后两句话大家都知道是谁的话,我就不说了。
教宗保禄六世在《关于大小斋的宗座宪令》里说得很明白:克苦补赎是为帮助现代人领会天主是谁,他对人有什么权利,基督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救赎。肉身的外在克苦要与对上主的内在皈依保持一致。
通过反省,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在生活中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如何避免失败,经常这样解剖自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过失,并在反省中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另一方面,他更临于圣体形象之内;所以他以其德能临于圣事内,因而无论是谁付洗,实为是基督亲自付洗。他临在于自己的言语内,教会内恭读圣经,实为基督亲自发言。
谦逊是由于灵魂认清了自己“究竟是谁”,在上苍面前只不过是卑微、虚无的尘土,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产生轻视自己的倾向;与此同时,心灵中与生俱来的骄傲、狂妄、自私、仇恨、焦虑等等罪恶的顽石也渐渐淡化、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