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在临终前尚且感受到一种可怕的无神思想,内在空乏之后所感受到的是天主还是虚无?究竟是光的照耀,还是一种错觉。初期信徒中,有一位就对基督说:“我信,请帮助我克服不信。”
有人以为这种思想太过消极,但是世事确实如此。与其以虚为实,不如正视生命中的无奈,寻求更高的答案。《要经汇集》中有一篇《圣灰经》,很有意义:“天主之言、天主之训:世中皆微,皆灰而已。
使教友们特别是会长们年年都有接受基本要理培训的机会,杜绝邪教思想的入侵,奠定教友们的信仰根基,维护了教会的合一。
教宗称在利玛窦神父的思想和教导中,理性与信仰找到了一种合乎情理的综合,这就是他的万国图志第三版序言中所写的话:“谁认识天和地,就会体验到治理天地的那一位是至善,至高,绝对独一无二的。”
这种不能以人为本的现象,有三种原因所造成:一、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及信念,对“以人为本”的概念不清楚;二、国家在对社会教育方面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主要问题来抓,尤其是在各大专院校没有形成
针对这种思想,教宗指出:“这种对圣统意义的误解也是由历史上权力的滥用和一味追求名利所造成的。”他解释圣统的思想说,圣统要求人服从基督导师,牧人只有做基督的仆人才能行使治理权。
到第7至第8世纪时,罗马额我略礼书在弥撒游行前的经文阐释了“圣母蒙召升天”的思想:“主啊!
除思想和言语外,我们还需要信仰的经验;与耶稣基督的重要关系。信仰不应停留在理论上:应该是生活。最后,教宗谈到了《伯多禄前书》开篇卷首中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我们的信仰的目标是灵魂的救恩(参见1,9)。
徐神父强调,当信徒愿意探索深层次的信仰思想,不停留于感性层面,才能给予好书生存空间,提升教会内的阅读风气。塔冷通心灵书舍负责人杨孝明认为,建构本地神学是信仰作品发挥创意的上佳路向。
他说,讲道不是“展示神学思想、讨论政治、分析社会或要求捐献”的时候。枢机赞赏亚洲文化价值对教会礼仪的贡献,但他亦警醒一些神职人员对礼仪改革和习性的明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