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督徒,应该破迷开悟,以信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认清楚天主的圣意,正确对待自己的一生,正确对待死亡。
然而,人却有异于草木的独特之处,就是能够通过善行美德而流芳百世,烛照千秋。
基督君王会以祂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作为。耶稣基督是所有事件中,最后一个发言的人,最后一个做出决定的人。
当时的犹太人,从大司祭到普通人,都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或者以民族的利益为中心。就是他们信仰的天主,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不是信仰天主,而是利用天主,把天主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
一、宗教信仰满足了个人的精神心理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复杂多样的。马克思曾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信德的作用就在于促进、激发、提升人的爱德,使人最终争取达到日益相似爱的本源——天主。
他进一步强调,目前的信仰危机也使婚姻受到侵害,而拒绝天主的旨意便使人的各种关系严重失调。 当代社会文化倡导伦理道德和信仰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使家庭面临迫切的挑战。
这是说﹐以天主为满足﹐有天主就够了。圣咏第16篇以信德的宣誓结束﹐相信永生就是与天主圆满、奥秘的结合﹐完全地爱天主。今日社会对永生的认知却截然不同﹐以为永生就是消除死亡。
法律的框架给一切划定界限,使人自由的先知性气息则敦促要跨越界限。教宗告诫道,在信仰生活中过度信赖法规会抑制记忆的价值和圣神的活力。
耶稣注视著受伤的人类,接纳人的整体,包括他的健康状况,并「邀请每个人进入祂的生命来体验温柔」。耶稣怀有这些情操,是因为「祂亲自成了弱小者,体验了人的痛苦煎熬,并从天父那里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