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一方面,如果传教将在信仰和祈祷——与爱德结合在一起的祈祷——内与天主的关系放在首位,那么传教会激励我们去与他人相遇,关心他人所需、关心他人对天主的饥渴。
关于他的想法若不被政治高层人士和决策者接受的话,这位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如此解释说:“如果公众舆论变得强大,我认为它就不能被忽略。如果教宗方济各承担掌舵人,声音就会变得强而有力。
在公开接见活动中,教宗方济各呼吁众人祝福,而非诅咒:「如果人人都做到这一点,战争自然不会存在。」(梵蒂冈新闻网)天主宛如「慈爱的父亲和温柔的母亲那样,从不停止爱护祂的儿女,即使儿女会犯错误」。
教宗解释,如果我们把自己作为神恩的唯一诠释者、我们善会或运动的唯一继承者,或者如果我们声称有权事先决定谁应该是我们的继任者,那么我们就陷入了不忠诚的陷阱中。
教宗强调,如果幸运常使人盲目、肤浅和骄傲,那么这个在信德中经过考验的过程“会使我们重生,使我们感到与过往不同,尽管它艰难和令人悲伤”。
于是他说:“如果你们无法给我送圣体,至少让一个穷人进入我的房间。如果我无法与基督共融,我愿意至少与祂的身体共融。”
教宗强调,“如果青年对感恩持开放态度,而长者能为他们投入新的未来主动采取行动”,各国人民就会蒙受极大的祝福。教宗以《卢德传》为一条主脉来展开他的要理讲授。
正如教宗方济各多次提醒我们的,如果我们效法善心撒玛黎雅人的表样,那就真的很有意义。如果你度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过著“不浪费、不丢弃的生活”,就有其价值。何为上主需要的守斋?
有时人们在这些市场中如果驻足扫货,他们能发现宝贝:珍贵的东西,包罗万象而以前没有留意的的孤本。比喻中的商人有专注的眼神,知道找到,知道“辨别”为找到珍珠。
爱是创造性的,我们基督徒,如果愿意效法基督,我们被邀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在我们的关系中,即使在我们的信德生活中成为顺从,真正提供聆听,让我们在同情和善待他人之名中变得柔软,那该是多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