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世后,儿孙们原来不进堂的进堂了,原来进堂少的进堂多了,就连她的几个读小学的孙女、外孙女主日也都进堂,争着读经和念信友祷词。儿女和教友们还为她求了一百台炼狱弥撒。
2004年圣诞节我领洗后,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心情一下好了起来,无论遇到多大的事也不惊慌,而且办事也很顺利,每天在家读经、抄经、唱圣歌、活的也充实了,感觉到天主时刻在助佑我,使我快乐起来。
弥撒第一篇读经取自《宗徒大事录》,记载耶稣升天时,宗徒们惊讶地看到两个穿白衣服的人对他们说:“加里肋亚人,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教宗说这个问题的答复包括了人生的真理和命运。
酒店花园里有游泳池,舒适的长椅供人们读经、默想、欣赏湛蓝的海面。每晚,结束了一天的行程,疲惫的朝圣者听着湖水有节奏地拍打岸边的声音,仿佛是睡在天主的摇篮里的婴儿,甜蜜地进入梦乡。
我们可以把有兴趣的教友组成堂区或家庭读经班,组织各种培训班,举办各种文娱活动等来充实自己。正如拉丁话有句俗语说:没有人能给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若自己还弄不清,怎能去给别人讲呢?
为养成他(她)们参与教会礼仪的习惯,他安排有圣召的男青年轮流辅祭,女青年轮流读经。任爱英考大学差一分,父母要求她补习,她自己想做修女。
弥撒中的读经和圣歌也用了阿拉伯语的,在大祭坛旁有耶稣,玛利亚和该国主保若翰的圣像。信友们非常虔诚,参与的也非常投入,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九年前就是在这同一的体育馆内举行的弥撒。
也许你不知道每一台弥撒,神父是多么希望辅祭的、唱经的、读经员、领经员……提前到位,把礼仪举行的神圣而隆重。可神父只有一个。
要在每主日或每日的弥撒中、读经中,或朝拜圣体中汲取营养,如果可能的话,去参加年度的退省(避静)活动,哪怕只参加一两天也好。玛窦·凯利是《有活力的教友的四个征象》一书的作者。
我渴望痊愈,渴望欢乐地活着,渴望自己每天微笑,渴望成为刚领洗时的样子,渴望成为他圣洁高贵的器皿,渴望穿着读经服宣读圣经,渴望回到他的爱里面。基于这样的内心强烈的渴望,我再一次寻找机会,获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