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们欣然以玫瑰经和九日敬礼来应对”,这是隐修院的传统,“是我们前辈用来抗击灾难的祷文。”
这信仰是我们从前辈,从祖先那里接受的,是他们教我们认识了信仰。这些先人可能是为我们要求受洗的父母、教我们划十字圣号的祖父母、将信仰传递给我们的本堂神父或某位修女。这就是教会,一个接纳人的家庭。
同时我眼前又浮现出前辈们领圣体时的情形:利玛窦神父病危,领了终傅圣事之后,庞迪我神父给他送圣体,他坚持跪伏在地:主呀!
(苏24:15)我有时想,我的前辈在当时也一定面对了很多压力,人们的不屑,太多的迫害,但是,靠着主的恩宠,最终得胜一切。他们的人生中一定与主相遇过,一定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天主是多么真实、伟大和有力!
前任本堂神父耿安多,意大利人,1945年到西乡传教,在他的带领下,教会诊所办得非常兴盛,如今有些当地老人回忆起来,仍赞不绝口,甚至鼓励我们在这里重开诊所,发扬前辈的遗风。
杨先生祖籍广东,出生教友家庭,1958年从香港到加拿大读书,获得宗教教育硕士学位,现已在加拿大定居了45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年轻的神父,希望你效法古圣先贤及前辈的懿行芳表,“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与教友们同甘共苦、休戚相关,牢牢铭记主耶稣“领导就是公仆”的圣训,把爱存在心间,把微笑留在人前,设身处地地关怀每一只羊的饥寒冷暖,
有的追求起现代化的享乐;有的成了世俗恶风败俗的俘虏;有的竟为不良行为、不良风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将自己的身份--基督徒,忘得净光,更忘记了我们教会前辈们为争取今天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天主是爱,我们广布天主的爱是有多种方式的,献县天主堂印书房用书的芬芳传播福音,效果良好,我们应该纪念,应该学习,像那些勤勤恳恳的前辈一样,想尽办法把福音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圆满。
在第二节活动,神父向青年分享说,尽管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有能力,但也要听从前辈的指导,这对他们很重要。他谈及一对父子看着一男童放风筝的故事。儿子对父亲说,这只风筝不能自由飞翔,因为它系着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