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一个地方教会的信德也可以有效地坚固另一个地方教会的信德:一个地方教会受苦,普世教会也一同受苦;一个地方教会受光荣,普世教会也一同受光荣。
不论我们是否如同圣人圣女那样渴望受苦,为爱而好不惧怕地历验黑夜,在我们的经验中,黑夜其实从来都不曾缺少过,即使心中的明月满全之时,即使不再有肉体的任何伤痛之时,不知为何,内心依然似有所缺。
当他回到故乡时,母亲对他说:我们全家一起信仰天主吧,一起救灵魂,免得死后各自受苦,不能团圆。父亲很爱母亲,希望生前死后都能永不分离,于是父母和当时已经出生的姐姐们同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徒。
神父作为基督代表的最高表达形式是牧职,牧职的最高表达就是为羊群舍生(格后4:8-9),同羊群一起受苦(希13:17)。三是,神父教会性的存在方式是在教会内的(withintheChurch)。
耶稣的受难记引用了许多圣咏哀叹义人受苦的典故,此就为一例。第十二处纪念瞻想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每部福音对此场景有些微不同的描述。
他们的信德见证鼓励了教友们的信仰,反过来,他们所鼓励的教友又支持了这些基督受苦的仆人们。教友们常常省吃俭用,偷偷地添补神父们的生活,一直到改革开放,才稍有改观。
祂渴望以人性的耳目,聆听受苦的人类所发出的急切恳求:「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自己的独生子,(……)为叫世界借着祂而获救」(若三16~17)。一份使人和好并带来拯救的爱,从聆听开始。
当我们不再为自己感到难过或者隐藏它们,而是擦干别人流下的眼泪时,我们的伤口就会变成希望的泉源;当我们不再为被剥夺的东西滋养怨恨,而是关心别人所缺乏的东西时;当我们不再专注于自己,而是俯身于那些受苦的人时
雅5:13称: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吗?他应该祈祷。有心安神乐的吗?他应该歌颂。似乎圣歌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天主是一位用心关怀子女的父亲,了解孩子所受的痛苦;身为父亲,肯定要照顾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穷人、边缘人、受苦的人和被遗忘的人。在天主心中,没有人被排除在外,在祂眼中,我们都是匮乏且亟需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