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说过之后没多久,父亲就在一个宁静的早晨离我们而去,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没受任何临终痛苦的煎熬。我想,天主是爱着他的,便遂了他的心愿。父亲的葬礼很隆重。
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
在她临终最难熬的时刻,人们只听到她在不停地重复两个字:“耶稣!”
我知道,耶稣告诉玛加利大修女给予世人十二项殊恩的最后一项——凡一连九个月每月首瞻礼六领圣体的,我许给他们真心回头,能领临终圣事,不带着大罪死去。
志愿者正在照顾临终的杨叔叔没有经验的我,竟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喂饭、换衣服、晒被子、照顾叔叔个人卫生……没有丝毫推脱。
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惭,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后来她得了重病,教友们去给她守临终。她说最喜欢念玫瑰经,因为圣母妈妈是我们的主保,于是大家就每天和她一起念。范教区长和边神父等也来看望她,给她行终傅圣事。分别时,她握着边神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临终者什么是“安乐死”?在希腊语的词源中,“安乐死”一词与“善终”(εὐθάνατος)有关。在古代,这个词与没有痛苦的死亡联系在一起。医生的目标是尽可能确保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痛苦。
这时,巴威克还有机会说出他的临终遗言。“是时候向受害者的家人以及我的家人道歉了”,巴威克说,“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做了我所做的事情。”
随后和一位昆明的朋友(熊世文先生)展开来深入梳理文献时,竟然在下卷第二十七至二十八页里找到更详尽的文字:“问曰:人于临终之倾,痛悔之情既切、告解之愿亦恳,但无神父以行告解之规,亦得彼罪之赦否,曰:……虽无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