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深,就是有一些修道人是越修道越没有人情味,越修道越没有爱,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教友们冷淡、不进堂,是因为他们不会祈祷,他越不进堂,与天主的关系越疏远,与神父、教友的关系越疏远;这样在焦虑、烦恼、病苦时,他们就无法体会到天主的临在,这时他们很容易脱离教会,甚至对信仰产生怀疑
愿福音的种子,在蔺神父的努力和带领下,越播越广,越传越远。
中梵之间会开启新一轮对话?还是可能出现新一轮不睦?二零一二年七月七日上海教区祝圣主教之后停顿的中国主教祝圣何时重开?这些问题至今未见有人敢于预测。
尽管梵二以后的弥撒礼仪改革,有信友读经,有信友祷词,有教友奉献,但是教友总是被动地“照念、照做”而已,不需要他们动自己的脑筋。有多少祷词是教友结合自身或堂区的实际情况编写的?表达的是教友的深切感受?
梵二会议召开很多年后,我们大陆教会才有跟进。在金主教的支持下,上海教区开始最早的中文弥撒,为推动礼仪改革,印了很多中文弥撒经书。
中梵关系这一复杂的事件中,此类因素可谓反复出现。不久前,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在纪念刚恒毅枢机(1876-1958)研讨会上也提到了这一点。
因为,作者本人,在两个文本期间亲身与会梵二会议。1962年,35岁的拉辛格神父作为神学顾问出席了梵二会议。期间参与起草的《教会宪章》(DV)中的集体领导、分权制度的教廷改革构想。
在梵二公会议结束五十周年之际,他于2015年12月8日开启了普世天主教的慈悲禧年,也正是为了迎接慈悲禧年,他号召欧洲天主教以实际行动在“每个堂区、每个修会团体、每个隐修院、每个圣地发扬福音精神,接受一个难民家庭
今天中国教会也现代化了:礼仪改革、重视圣经、平信徒积极参与教会活动等,表面上看来和国外基本上一样,梵二公会议上的邀请已经被中国各教区的神长教友们听到、接受、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