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说:没有一位教父像圣依纳爵那样表现出与基督契合,与基督的生命结合的深切渴望。圣人的这种灵修由两条潮流会合,一条是圣保禄宗徒与耶稣契合的渴望,另一条则是圣若望宗徒愿意结合於基督的生命的渴望。
炼狱的道理固然重要,但如果把它作为信仰的重心,就使得我们的信仰一天天消极沉重起来,把守诫命、立功劳、免下炼狱当成我们信仰的必备功课,没有生命的改变,全没有了救恩的喜乐。
教宗说,找到耶稣就是生命的改变,而改变需要有天主的特殊力量,这力量便是安慰。这安慰便是天主在我们心中的临在。教宗也提醒说,为使天主临在我们心中,我们要敞开心灵,我们必须悔改。
那么,耶稣在宽恕我们,赐给我们生命时做什么呢?祂把我们交还给我们的母亲。
因此人生不可能完全没有痛苦。不过痛苦对于人,并不都是有害的,有时候反而对人有益。孟子曾经说过:「痛苦是人的变化过程,人经过了这个过程,将成为善人,有道德的人与高尚的人。」
作为父母,都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孕育爱护和鼓励自己的儿女,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甚至为了儿女的事业,父母愿在孤寂中坚韧地去接受死亡的伤痛!
教宗方济各去年5月在发表的信函中制定了这次会议的指导方针,即寻找另类经济,“它带来生命,而非死亡;包容众人,而非排挤他人;富有人情味,而非不近人情;照料环境,而非糟蹋资源”。
可以说这是第一次,我们掌握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说明我们的生命事实上能够超越肉体的死亡,我们的意识并不是大脑。为什么这么说呢?
教会在四旬期内鼓励我们信友进入自己生命的深处,回归自我的灵性生命中,深度反省我们的信仰生活,除了教导我们要祈祷和禁食外,还劝勉我们多行施舍,让我们回应近人的急需,与他们分享天主所恩赐我们的一切,以体验基督的贫穷
青年们向教宗提出的问题中有关于边缘教会的经历,有被排拒在边缘和忍受痛苦的经历,堕入吸毒、暴力和对爱的利用和抛弃的受了伤的生命。教宗的话是向家庭和堂区提出的警告,好能重新以青年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