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天的第一篇读经中,依撒意亚先知描述了一个幸福的景象:沙漠要盛开鲜花,瞎子要看见,聋子的耳朵要开启(参閲:依三五1-10)。教宗解释说,这个景象向我们谈论更新。
(14:33)耶稣的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从最早的沙漠教父圣安当到后来的圣方济各,他们完全放弃自己的一切,去跟随主耶稣。
辛拿利枢机说,正确地说,这种对有需要的人毫不区分的开放,它是在冲突、暴力和分裂背景下的「仁爱」的「伟大姿态」他说:「这是福音美丽的见证」,即使「在沙漠里似乎只有三滴水」。
耶稣在公开场合热切祈祷,参与祂的子民的礼仪,但也寻找僻静的地方,离开尘世的喧嚣,来到能使祂进入心灵深处的地方:祂就是那认出沙漠的石头和上到山峰高处的先知。
古代沙漠中的精修者,每个时代的默观者,都因为祈祷而成为天主的朋友,就像亚巴郎为索多玛城的义人向上主求情,免于毁灭一样”。
迷恋物教宗的省思取自沙漠隐士们的智慧,他们指出,一些隐修士也患了占有的病,他们放弃了一切巨额产业后,在孤独的房间内则依恋价值不大的物品,“不外借、不分享,也不乐意送给别人。这是一种对小小物件的依恋”。
沙漠之王:这就是我们教会该反省的地方啦,太可悲啦。GNsong:现在社会上不是都在强调“微笑服务”,争创“文明窗口”吗?而我们这些看堂门的老伯们正是缺乏这种“微笑服务”,更没想过要创什么“文明窗口”。
沙漠教父曾说,虚荣是一个我们应该终身与之搏斗的诱惑,因为它经常卷土重来,夺走我们的真理。教父们为了使我们理解,这样说:虚荣好似一头洋葱,你拿着洋葱,剥洋葱皮。
吴修女介绍说,圣保禄书局计划于7月书展推出《沙漠教父——灵修陪伴的智慧》(古伦神父著)及《基督徒的默观之路》(多默·基廷著)等新书。
在这条旅途中,上主亲自陪伴我们走过我们贫乏的沙漠,支持我们走向巴斯卦浓厚的喜乐”。“是的,今天上主仍然倾听许多对喜乐、和平与爱感到饥渴的人的呼喊。这些人,就像每个时代一样,都感到自己被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