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学的最多的是教会经文,听的故事中,最多的是下地狱的可怕和升天堂的幸福!最让我头疼的是每天和爷爷奶奶念冗长而枯燥的早晚课。无数个清晨和深夜,我们一起朝着黄土墙上被煤烟熏的发黄的圣像跪到两腿发麻。
外祖母仰天长哭,绝望中的她在一天夜里准备了一坛卤,想结束这无尽的苦难,但当她看到床上熟睡的大女儿时,再也下不了决心,如果孩子醒来没了亲娘,10岁的女儿又是什么结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到与自己同龄的儿时玩伴好友都已经享受人生了,而自己还在辛苦的打拼,这种不平的情绪一直挥之不去。直到遇到一个人,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月儿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外企超市,是全市最大的一家卖场。
天主教的信仰、《圣经》中的故事,是我儿时的蒙学。当时,让我引以为傲的是:耶稣的12名宗徒中,有他在加里肋亚海边最初选定的的4位渔民:西满(伯多禄)和他的兄弟安德肋,还有另外一对兄弟:雅各伯和若望。
忆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记得我的母亲为了我们的信仰坚定,曾经教导我们要经常祈祷念经,求圣母保佑不要受魔鬼的诱惑,劝我们不要懒惰,说只要我们每晚至少念三遍圣母经,在临终时圣母就一定会来帮助我们不致下地狱。
儿时的我对圣母像倍感亲切,因为我们堂口祭台前上方中央是一尊双手捧着念珠的圣母塑像。
比如在玛窦福音中这样记载,当耶稣治愈两个瞎子时,他用手抚摸他们的眼,他们的眼便开了,得见了光明(参玛9:29-30);同一福音中,当耶稣复活雅依洛的女儿时,他拿起女孩子的手,女孩子就起来了,获得了再生(
但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儿时的大杂院中邻里之间的那份热情和真挚,随着高楼大厦的耸立换回的只能是一种回忆和梦想。当人们享受宽裕的居住空间和繁华的都市生活,却失去了温暖的邻里情谊。
当我拿出一百元钱要给她的两个女儿时,她正包饺子的两个女儿“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异常坚决地阻拦着我说:“如果您要给我们钱,那以后您就别再来我们家。”
近来,我时常回想当时的场景,从某一角度来看,我几乎是一生都继续不断地寻求儿时问题背后的答案:人是有限的受造物,怎能认识无限的造物主呢?然而,天主却通过我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回答着我内心深处的那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