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社会教义与中国社会和教会——从《教会社会教义纲要》说起(概要)一、《教会社会教义纲要》的内容和意义2004年,梵蒂冈官方正式出版了一部严肃厚重的文献《教会社会教义纲要》,系统地展现出天主教社会教义的基础,献给信仰者和有善良意愿的一切人
“对有信仰者而言没有折衷之道:属于耶稣的人不可围著自己转,他必须走出自己,来到耶稣那里”。教宗由此提出一连串的询问,帮助基督徒反思自己行走的方向:“我是否积极地走向上主,还是围著我自己转?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款待福传者,也接纳了他的宣讲,即基督的福音是‘为使一切有信仰者获得救恩的天主德能’(参:罗一16)。从那时起,他们的住家便充满了‘生活’圣言的馨香,人的心灵因此而富有生气。”
杜马斯蒙席坚信,露德也是无信仰者找到生命意义的一个场所。值得一提的是,露德朝圣地在疫情的艰困时期虽然关闭,但与朝圣信友一起祈祷的活动却从未中断。杜马斯蒙席回忆说:“3月17日,我不得不关闭朝圣地。
这种祈祷形式不仅基督徒使用,也在其它许多宗教,甚至在无信仰者中广为流传。教宗指出,“基督徒在聆听了天主圣言后,并未将之锁在自己心中”,因为圣言必须与“生活之书”相遇。
这一十分珍贵的成果就是认识天主,爱天主于万有之上,这是信仰者共同的成果。然而认识天主的过程如百川归海,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其实,每个人的信仰历程,就是一种生动的心路历程。
福传,在于信仰者能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以言以行具体生活出耶稣基督的人生理想。比如,在罗马帝国时代有许多基督徒,因为不愿意将罗马皇帝和他的政权士视为神或最高的主宰,而被处以死刑。
他们很想与相同信仰者厮守终生,但是该教区祇有一万教友,占当地逾百万人口不足百分之一。本地教友多以务农为生,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内伴侣,故异教婚姻日增。
信仰者们常常把人类的欲望看作是某种消极或至少是可疑的东西,认为它会阻碍我们发现天主的旨意。
(二)、福传的模式1、福传对象:(1)、向无信仰者: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找到人生的方向,告诉他们———我们切身的体会:我们已找到了宇宙万物的根源———天主,我们已经体验到天主爱每一个人,藉这耶稣的启示和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