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顺利地获得宗教领袖们的回应,愿意支持和携手合作,为社会大众树立一个共融交谈的见证,同时也委任了由各宗教派代表组成的筹划小组,为成立「宗教领袖座谈会」而努力。
我从国外学习回来之后,成立了福传小组等几个小组,后来他们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些小小的成绩,但是很不够,是一个堂区的作为。
去周边地区的教堂朝圣、参加教区组织的宗教知识竞赛、去慰问老人院和孤儿院……青年们正在开心地做圣经游戏随着分享营的日渐成熟,每周日的分享也有所改变,在形式上,从随机的生活分享,转变成小组分享
主要教授信理神学(如基督论、圣事论),以及硕士班的小组共同研究科目,带硕士生。直到专职于辅大,他还是这样的生活模式。
此外,为更好的锻炼和培养修生的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修生成立学生会,下设伙食管理委员会,灵修、礼仪、学习、体育等各小组,配合总务长作好食堂工作及学院各项学生工作,并负责对外与其他神学院进行交流
目前,中国教会一派“读经热”,很多堂区成立了“读经小组”、“查经班”、“圣经分享营”,有的还与基督教的弟兄姊妹一同分享圣经。又有不少教友常常买圣经作为礼物送给儿女、朋友、同事、亲戚。
晚上在北京机场,等齐了三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父们,把神父们编成五个小组,办理完毕登机手续,安全登机后,坐在我的座位上,才忍不住以泪洗面,在心里开始责备自己。
如:“爱德小组”经常到养老院及孤残病人家中慰问,他们自费购买慰问品,足迹遍及天津的大街小巷。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宣讲,为被访者及广大教友点燃了一簇簇火种。
无论是修会团体、堂区组织、善会小组,甚至公教家庭,团体的和谐就是信仰深度的指标。
一些堂区积极引进神恩小组或参加门徒训练营;有神父甚至在教堂里举办五教同光活动;更多的是用激情歌曲来装备激情弥撒,以跳舞唱歌来活跃弥撒气氛。以上这所谓的本地化尝试极需要与之有关的神学理论来支持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