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场景让他意识到贫穷的悲惨。德肋撒姆姆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这次服务让他真正地感觉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贫困。
其次,教宗鼓励我们以实际行动关注孤苦及贫穷者。他认为现代社会之中的贫穷现象是我们全人类的耻辱,因为我们把大量的资源用在私欲方面,而忽略自己最小弟兄的急需。
眼中只有穷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德肋撒,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了领奖台。
原来,信仰不是学问,不是理论上客客气气地接受了一位救主,信仰是生命与生命的连结,王子与贫儿的对调,信仰是一位贫穷,劳苦,拿重不堪重荷的人,心灵被天主亲吻了。深感“我与你同在”的真实体验。
让我们因众多国家带给我们具体的希望标志而欢欣,它们为逃避战争和贫穷的人提供援助和接纳。然而,在这行程中仍然有这么多的绊脚石,使我们朝向复活主的奔跑变得艰难和费力。让我们向祂祈求:请帮助我们投奔于祢!
今天我想和你们谈谈一个人,他把耶稣和他那些最贫穷的兄弟们作为他一生的激情所在。
若以基督的榜样,祂「原有富有的…却成了贫困的」(格后八9)而度贫穷的生活,则贫穷变成了在表达圣三之间相互彻底的自我给与。这个给与倾流到受造物身上,并在圣言降世及其救援性的死亡中全然揭露。
自从方济首创,马槽场景便以特殊的方式,邀请我们去“感觉”和“触摸”那天主子藉降生成人所选择的“贫穷”。无疑地,“马槽”召唤我们跟随耶稣,走谦逊、贫穷和克己的路;这路引领我们从白冷的马槽走向十字架。
你们不要待在看台上,而要为尊严奋战,打击贫穷。」我希望教宗访韩期间为青年带来的讯息是热忱、青年的热情,以及注重思想开放和在真理光照下作出分辨。 问:韩国教友将如何迎接教宗方济各呢?
那一天,我和神父、修女以及几个青年教友一同去通城看望一些孤寡贫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