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礼仪年的庆祝将更加丰盛,因为去年将临期首主日展开的「献身生活年」仍然进行,至明年二月二日献主节才告结束,而另一方面,教宗方济各已透过数月前颁发的《慈悲面容》诏书,公佈了由今年十二月八日圣母无原罪瞻礼起
透过保禄六世和罗梅洛的封圣,他也向我们表明圣德体现在许多不同的形式中。《福音的喜乐》劝谕要求教会日益成为传教和接近人群的团体。
真正的祈祷在于建立一种活生生的关系,一种透过聆听和对话、深感慰藉和释放的日常生活体验。祈祷就是懂得我们是唯一天父的子女,祂从不舍弃我们,让我们发现在我们小小范围之外的弟兄姐妹。
教宗继续说:“基督徒把宇宙比做‘一本书’,正如伽利略所认为的,把宇宙视为是创造者的工程,这工程透过受造物的‘交响乐’予以彰显。
圣大额我略的一句名言:“读圣经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如何透过主的话语,去认识他的心。”
透过他,每个人都可以说:‘我生活在对天主子的信仰内,他爱了我,且为我舍弃了自己’(迦2:20)。”(《在希望中得救》,第26号)非洲圣女柏姬达(J.Bakhita)的故事很能说明这种被爱的得救。
这要求我们“透过告解圣事接受天主的宽恕,因为在这圣事中天主的爱火烧尽我们罪行的灰烬。透过告解圣事,天主使我们焕然一新,洁净我们的心灵”。
有鉴于此,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文节目部制作的节目主要侧重于传达教会的讯息和信仰培育,同时也藉着每天报导的教宗与圣座新闻让在中国的教会与普世教会有所联系,透过我们的节目向中国民众传播基督的讯息。
透过基督的圣死与复活,我们却被召作天主的子女,并以此身份去度新的生命;我们坚信已被基督的圣死与复活净化,并能站在天主台前。问题是,人类还是需要不停的净化,而新冠疫情更突显了这个需求。
犹记得我的中文老师解释了儒家传统学者之间的不同理论: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提倡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恶的;董仲舒则提倡“性待善”——人的性格需要透过教育达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