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自谦自卑,自甘微小,受人欺负、凌辱、被处死,他似乎失败了,但他却复活了,而且信奉他为主的人也越来越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有文人墨客,也有乡野村夫,当年气势逼人的犹太人及强权的罗马帝国今又何在
在他收到从格林多寄来的一封信(格前7:1)后便于大约公元54年秋天的厄弗所(一座极负盛名的古城,又是小亚细亚很重要的海港,当时是罗马帝国亚细亚省的省会,也是各民族文物荟萃的地方,保禄在这里建有教会)给格林多写了自己语重心长的教诲
耶稣时代,罗马帝国统治着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罗马人为了对付被统治的民族及奴隶阶级,他们采取了可怕的刑具——十字架。
教宗解释道,在热罗尼莫的时代,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如果想要阅读完整的圣经,就只有希腊文的版本。对于拉丁文的读者来说,没有圣经的完整版,而只有零散、不完整的翻译本,而且是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
她是罗马帝国君士但丁大帝的母亲(皇太后),当时,她到耶路撒冷朝圣,决心要找到耶稣的真十字架。
公元313年米兰诏书颁布后,教会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的地位,此后不久教会被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教会就不断地逐步走向世俗权利的核心,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教会是进入西方世界的权力中心与高峰,在世俗王权与宗教精神的领导方面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曾融合了犹太人的神话、古希腊的哲学、罗马帝国的政治结构,随着宗教改革又逐渐汇入人类的情感与精神。这个过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停止。
他们这批极少数的基督徒,不单没有像一群无牧人的迷羊四处流散,反而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结不可力敌的团体,以致在可怕的压迫残害之下,他们竟然强过整个罗马帝国的力量。
此后保禄终于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他随即去了罗马帝国的其他地区,诸如西班牙等,作了传教的工作,直到第二次被捕,在公元六十七年间为主致命。
历史背景:在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社会中,十字架是极端羞辱和恐怖的死刑方式。但作者强调:耶稣不仅承担了十字架的苦难,还藉此完成了救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