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恻隐就是我们的怜悯之心,希望我们能常怀怜悯之心,让心中这怜悯的种子,在内心生根发芽,结出慈悲的果实。
要让当时的中国文化接受这并不容易,但利玛窦做到了,他以科学的方式,导入中国一些新的事物,并让中国人接受它。」。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辗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
从一踏足中国的那一时刻开始,利玛窦就开始尝试适应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从效法出家僧人不惜剃发须披袈裟,到采取灵活的文化适应策略,他竭尽全力处处迎合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
我们中华大地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祖先的智慧是造就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知道,造物主不仅仅是他的选民以色列人的天主,也是普天下所有人,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天主。
金主教写道:「中国教会初期风雨飘摇,徐光启的护教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坚持『利玛窦规矩』,尊重中国文化,谨慎行事,保全教会。」
徐家汇作为海派文化之源、西方科技与中国文化最早交融之处,因明朝科学家、天主教徒徐光启家族汇居于此而得名。
同时房神父还以圣经中的例子联系中国文化,谈到孟子公孙丑所说的人心四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其中恻隐的心就是慈悲之心。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儒文化)之间互动并引发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
以中国文化弘扬基督福音,建立符合适应中国这块土地的天主教神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努力、认真负责、用心探索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