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屋顶是紫红色,中间凸起来一个两层的罗马式圆形塔楼,第一层的周遭是以罗马式立柱隔开的窗户,塔楼屋顶用金黄色覆盖,第二层要细小的多,周遭是白色的罗马式立柱,中空,屋顶也是金黄色,其上是一个十字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光芒
一进入堂院就看到令人吃惊的一幕:在萧瑟秋风中,一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人在教堂北侧的屋顶上忙着什么。
做为圣乐电子琴伴奏班的一名学员,在连续参与了三期的培训后,我的感受颇多……暂且先说说主教府对于由此开始的福传培育工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宿舍楼重新装修,两人或三人一屋,
就在她晚年轮流住儿女家的时候,也愿意常常回到她住了几十年的村里,尽管儿子家有楼房,好吃好喝好伺候,去厕所也不用出屋。其实她就是图村里有堂,方便天天能参与弥撒。
像是有人发了令,满屋子的人都出去了,亲戚同时躺倒了,只剩下两位本村奉教的朋友张桂印哥和胡俊雪弟陪伴父亲。父亲说;桂印,奉教要钱呗?印哥说:谁的钱也不要,父亲又说:要钱我有,我要信教。
胡先生以自己的转变,见证了信仰生命的更新。陈先生从医学中的不可能,但获得了天主赏赐的一个孩子,见证了信靠天主的恩赐。吴丽芳从创造到救赎的爱,分享了天主对人的寻求。
一个是孕育我生命、给与我圣召的胡庄尖山圣母朝圣地,另一个则是栽培我圣召的佘山圣母朝圣地。坐在火车上,听着嘎达、嘎达的响声,思绪竟回到了自己在圣母脚下成长、读书和漫步的情景。
从中世纪开始的几百年间,苦难一直伴随着这里,从充满血腥与杀戮的胡斯战争,到压抑人性而漫长难熬的中世纪,以及险些让欧洲灭亡的黑死病。就在这座教堂中,这些历史被一块块白骨书铭刻着。
1948年被派遣到泗泾做本堂,兼若瑟小学(又名育才小学)校长,泾泗堂下属七个小堂,即:小东宇圣母七苦堂、横塘圣母领报堂(即现安息骨灰堂)、吴家浜露德圣母堂、双楼安德肋堂、蔡家浜耶稣圣心堂、槐家浜若瑟堂和胡家浜三王来朝堂
山脚下的胡庄,土墙布瓦,房屋参差。民风古朴的村民,十分好客。车刚到山庄,有的教友就拎来了一桶开水。大家随一位60多岁的老人进堂祭拜,之后陪我们到不远的若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