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勉强压抑着自己潜在的愤怒,牢骚满腹,无法找到解脱的办法,甚至成“无知、叛逆、不务正业,为各种欲望和欢娱,充满暴戾和嫉妒,本身已是可憎,又彼此仇视”的人接受现状,寻找幸福难道我们作为芸芸众生、贫困者、卑贱者,如果物质金钱上不富裕
只有人和神才能带给我们人充满生命的喜乐,物质的东西只是协助我们按照天主的旨意去生活。喜乐的泉源不是一个理论或者梦想,而是切实的生活,是被爱充满的幸福。
然而,由于物质主义借着将“幸福”降低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人们被误导着,或者被蒙蔽着忽视了精神信仰,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发展的互相竞争和明争暗斗中去。社会上也常常缺少了“天主的标记”。
(出《丹桂籍》)穷人的痛苦往往都是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而富人的痛苦往往是内心的匮乏造成的。富足安康,知足常乐,行善积德,顺其自然,证悟真理,心清意宁,是一个人永恒保持幸福的根本之法。
但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就像圣经上所说的“人不但只靠饼生活”,人除了肉体,还有一个“灵魂”。
我们将会发现更多有关天主圣神、爱的圣神的道理-祂把天主的爱灌注在我们心中,并且使我们察觉到我们兄弟姊妹在物质和灵修上的需要。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从其自身来说没有不洁的,可是我的自由可能被物质的事物所奴役,因此尽管所有的事物为我都是准许的,可是不是所有的为我都是有益的(格前6:12)。
物质的、属世的、天主之外的都不应成为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三、我们要做一个圣言的宣认者:诚然,信德有时会遇到挑战。在这方面,宗徒之长伯多禄为我们立下了很好的榜样。
高度经济成长时期的日本教会,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异议。因此教会世俗化,传福音的精力分散。 第三,教会里面偏于强调伦理lun2li3,部分教会不重视分享跟神的遭遇等信仰奇迹。
关于欧洲人远离教堂的原因,比利时人加斯伯的看法则更为简单和直接,今天在欧洲随着物质的富足,生活的安逸,许多人对宗教信仰不再感兴趣,人们已经满足于现世所有的,干嘛还要去想来世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