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读经一取自《罗马书》,教宗以这篇读经内容(七18-25)展开弥撒讲道,着重阐述了外邦人的宗徒持续不断的“内在搏斗”,即“有心行善却力不从愿”的“内在战争”。
现场人莫不为其捏一把汗,生怕出什么乱子,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几位女教友泪流满面,手忙脚乱,又是倒水,又是劝慰,有人已经开始划十字了。就在这时,只听“砰”的一声,虽然不大,但是很响,其威力不亚于一声惊雷。
世上总有人关爱自己的同类,这些人有着良好的愿望,他们渴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凡真正追随耶稣基督的人总希冀和盼望与他人生活在爱与和谐之中。
天主要求亚巴郎离开熟悉的家庭与环境、天主要求他把心爱的独子献做全燔祭……亚巴郎在不明白的情况中“答应”天主的要求,他“有求必应”,因此被天主算为“义人”,成了万民的“信仰之父”。
教宗在向他们发表的讲话中强调,人的健康是需要受保护和维护的普通大众的利益,它不能由市场规律来支配。教宗也谈到今日社会有失去关心受苦人能力的倾向。
人的喜乐,与权势和金钱肯定没有因果关系。否则,何以很多平凡而朴素的家庭里,夫妻、儿女很快乐、很和睦、很豁达呢?
福音:玛窦福音16:13-19耶稣来到了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境内,就问门徒说:“人们说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也有人说是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
我们到底是谁?当天参与礼仪的教友约有80余人。
可是谁若不肯这样省察自己,便是不肯认真领受告解圣事。尤其是糊涂冷淡,长久不办告解的教友,如果不用心省察,势必告明不能完全,痛悔不能真切,定改无从着手。但是省察不是为了折磨自己,而是为求平安。
这些人的尘世希望在十字架面前破灭,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希望在十字架上重生。尘世的希望在十字架面前破灭,但从此诞生了新的希望,永存的希望。从十字架上诞生的希望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