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3、信友也要成为信仰的行走者生命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都不能停止追求,一如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不能停息,生命内在的渴望也不能停止。
一些新兴的国家迫切需要能源,可是这种需求的满足往往危害了贫穷国家,这些贫穷国家因为缺乏基础结构和技术,被迫廉价出售自己拥有的能源。
虽然年事已高,只要教友有圣事的需求,苏神父肯定会在最短时间给予教友圣事的滋养。苏神父在堂区服务期间,除了关爱人灵、做好牧灵福传服务工作外,他最热衷的是教授音乐及谱写圣歌。
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让人被迫移民,并遭受巨大的痛苦,因为大量的资源被用於军事目的,却让年轻人、许多困苦的家庭、年长、体弱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艰辛求援重建家园2011年时,6排房舍已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孤寡老人都排队等候入住。然而接下来的重建路却步步是荆棘,处处有挫折,筹资一项更是心头之大愁。修女们不懂建筑,何以担此重负?
他们在复旦的邵逸夫楼还举行过一天的研讨会(seminar),邀请了从北大、民院、人大、浙大和复旦的十来位年轻学者,他们均为从事基督宗教研究、刚刚毕业不久的博士,大家坐而论道,分享各自研究的课题和方向、面临的需求
不管是神职人员或非神职人员,作为信仰团体的领导者在堂区进行牧职服务;在学校和堂区教授宗教课程;在信仰背景下为人们作心理咨询;提供灵修指导;在医院中做住院神父;努力为穷人和边缘人士争取社会正义;以及为处于各种形势和境遇下的有需求者提供帮助
此举切实为一部分信友带来了属灵的收获与成长,满足了他们对身心医治、生命更新、灵性探索的需求。
民国初年,随着各族穆斯林宗教生活的活跃,以及当时社会对人类传统文化的探索比较时尚,翻译汉文全译本《古兰经》遂成为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