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表示无意“重新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强调“在帕斯卡立场中作出的正确警告对我们的时代仍然有效”。而且,帕斯卡去世前关于恩宠的思想,尤其是认为“天主愿意所有人得救并认识真理”,这完全是“天主教”的立场。
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反对自杀,认为自杀是不道德行为。而斯多亚(stoa)却赞成自杀。尼采(Nietrsche)认为:“人有自由寻死,并在死亡中得到自由”。
然而,杨振宁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以一种区分性的智慧,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他首先明确,如果所谓的“天主”是一个具有人格化、人形的形象,那么他是不相信的。
直到1513年在他教授圣经时突然领悟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不是当时所认为的行好事上天堂的因行为称义理论;1517年他在威登保教堂揭示95条纲论,反对出售赎罪卷。
也有一些执著于修道的独生子女们因双亲的坚决反对而改变初衷,甚为遗憾。今天,“天主教聊城敬纳养老院”为修道者及其父母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他的观点必须是耶稣的观点,是天主的观点……他必须总以耶稣的立场,以天主的眼光做事生活。司铎应该是个祈祷的人。是的,祈祷有点像是人灵魂的呼吸,所以也是司铎灵魂的呼吸。
要让教会成为接纳他们的场所,但教会也坚持立场,不赞成同性恋者的结合,不向将财政援助性别思想合法化的国际机构的压力低头。
相信只要当儿媳的能处处站在婆婆的立场,处处谦让,尊重关爱婆婆,处处为婆婆着想,婆婆想不喜欢自己都难啊!
也就有僧人为了敛财,蓄意把信众引向花钱消灾误区,支持此类对神谴和报应无所畏惧的立场。这种购买赎罪券的畸形宗教运动,或将是压垮中国道德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若13:15)去服侍人就是变成一台感恩祭,为众人献给天主,善与人同,分享别人的喜乐和苦痛,(参罗12:15)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想,用他人的心去感受,正如一句印度话所说的:穿上他们的鞋子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