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因为专业学习需要,参观访问了不少服务于老人、儿童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社区中心和慈善机构,发现不少社区中心和慈善机构的建立都可追溯到早年教会力量解决本地区社会问题的背景,这些社区中心或慈善机构有些后来不再由教会主持
外甥武功、武胜,外甥女武希兰,照顾主教晚年的赖桂香修女和主顾传教会的修女们,长年帮主教推轮椅和开车的陈志修弟兄,于教友们列队瞻仰遗容时肃立在棺木旁。
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好多政府、商业、企事业单位搞庆典,都是想办法如何节俭,把活动办的既喜庆又热闹,既起到相应效果又避免铺张浪费,而我们教会庆典越来越追求档次奢华,实在不妥。难道我们的教会真得很有钱吗?
在这么多年的慕道生活中,我越来越觉得教会里有很多弊端,下面我就把自己遇到的几件事和大家谈一谈。
“教会年”或“礼仪年”是一个新词,它是在德国路德宗的一牧师约阿纳,在1589年的一次讲道中第一次被使用。此词的使用显示出当时“世俗年”被认为是俗化的。
以此四部分内容为主线,又分为:教会历史简述、百年禁教、历任主教简介、教会印刷事业、天主名称的来历、天主教名称的诞生、服饰本地化、中国风格圣像绘画、神职人员中国化发展、建国后历任主教简介、神父简介、制度中国化
福音传入中国已有1500年的历史,在这1500年中,中国教会经历了风风雨雨,而现在就要昂首进入新的世纪。作为跨世纪的教会牧者,我们应该对教会的这段历史作一深刻反省,并为自己以后的牧灵工作定位。
弥撒后,郭神父深情地说:“今天我们有了新的圣堂,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为小店提供了弥撒礼仪场所的三个教友家庭,他们的小祈祷场所将载入小店教会的史册。”我心里想,怎么是三家呢?不是只有闫师傅和王老师两家吗?
当时这里的地方政府对教会很不友好,因此白主教不敢公开外出传教,所以白天避在穆阳附近的田野麻园内,每日吃食都由桂三公买光饼(继光饼),偷偷送往麻园,给他充饥。
但由于城市教友居住分散,工作各异,牵线搭桥的重头戏就需要来教会组织。西安市区教友婚姻联谊处受教区牧灵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在李笃安主教、袁安林神父领导下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