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修院的神父们在圣召节也带小修生到一些大堂口做圣召宣传。目前不仅小堂口有了圣召,新堂口也有教友送孩子去备修院,这真是天主的恩佑。圣召需要我们的祈祷和大力推动,但是更需要天主的降福和赐予。
1614年,来华传教士金尼阁邀请他伴随前往,1616年,他正式向耶稣会总会长请求到中国来。
为了支持公益事业,陕西省周至教区圣乐委员会主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杨凌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昝益谦神父专程从陕西赶赴石家庄,为来宾演唱了歌曲《感恩》,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公元1322年(元英宗泰定帝至治二年),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和德理(B.Odoricusdepovdenone,OFM),到达中国广州,他是第一位到达广东的天主教神父,比1552年到达中国广东上川岛的圣方济各
之后他成了位神父,去福传,被派往了东方。当时,传教士前往东方的旅程意味着他们被派往未知世界。他去了,因为他充满了使徒热火。
2012年3月,我同神父去周边农村弥撒点下会,亲眼目睹弥撒点信仰生活的衰弱,深感心痛。我曾在弥撒点任职15年,对“点”上的信仰生活深有了解,现就弥撒点的牧灵福传工作谈谈我的体会和建议。
借此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夫妇生活的艰辛,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度好教友的信仰生活。
在这座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里,设有学校和美术工场,为孤儿们提供食宿、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张充仁在那里接受了西方艺术的启蒙教育。
十九世纪时,学者H.L.Hastings到斐济群岛去,发现那里每个人卖美金七元,母牛比人还值钱,因为生产力更高;甚至有人买人来吃。过了几年,他又去斐济,发现不能用钱买人了。
全新打造的展厅是深圳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圳实践”的又一创新亮点,通过实物、文字和图片等方式全面立体地展示天主教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如何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以及我国天主教中国化“深圳实践”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