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的前半叶的神学革新中,已开启了教理讲授的传教幅度。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和教会训导文献都重新整理并收集了有关福传和教理讲授之间的必要联系的内容,并逐步地使之符合历史的需求。
问:教宗方济各非常赞赏圣伯多禄‧法伯尔,他甚至在耶稣会杂志《公教文明》的访谈中,称之为「革新神父」。您认为这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教宗解释道,梵二大公会议愿意让基督徒理解与基督相遇的美妙,因此实施相应的礼仪革新,这为真正的革新是不可或缺的。教宗强调,增进对感恩圣事的了解正是新系列要理讲授的目的之一。
“这个教导为我们自身文明的革新开辟了决定性的视野。这是惠及众人共存的不可或缺的革新。在观念和实际上将老年边缘化侵害人生的每个季节,而不仅是老年的阶段”。
这份期刊中文版在推出之际,便刊登多篇文章,内容涉及「中国与圣座间的协议」及其愿景、「天主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会社会训导在中国的深入探讨,以及「中国天主教会的革新道路」。
(1)礼仪生活可以说,梵二会议在中国结出的第一个果实就是礼仪生活的革新。在中国教会的发展史上,教宗保禄五世曾于1615年允许中国教会使用本地语言举行礼仪,只需严格遵守拉丁礼的礼仪规范。
这次学习的内容除了《奉献生活年牧函》以外,还一起重温了《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和《修会生活革新法令》。
教宗方济各这次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使命,是要「再次宣扬福音的喜乐,以及慈悲与温柔的革新」,因为缺乏天主圣爱的自由,「并不足以带来生命的意义和圆满」。
(徐革新)复活节前夜,陕西保禄堂教友正手举点燃蜡烛进入圣堂。(安德肋)河北唐山教区五家庄堂区复活节演绎真人苦路。(刘凤英)
套用方济各教宗的精言,就是缺少牧灵创意——牧灵创意的缺失就是革新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