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罪的人至少不否认自己是罪人需要悔改(故他们主动接近主耶稣),但犯心灵罪的人就像法利塞人一样,很难承认自己是罪人。主耶稣今天的故事更加希望的是这些人的悔改。
教宗又说圣方济各在他的遗嘱中承认自己曾经处在罪恶中,而所谓罪恶就是把自己当作生命的中心,一切事物都为自己的好恶来安排,一心追求现世虚假的光荣。于是皈依上主之后“生命的晦涩变成心灵和肉身的甜美。
出乎意料的是,全犹太和耶路撒冷的群众都到他那里承认自己的罪过,受他的洗。一定是他的「可信度」高,使人感到他的话是「爱」的真心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我们有需要听「悔改」这逆耳之忠言吗?)
因此,教宗称四旬期是「逃离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谷经验」,而这段与天主修和的旅途,无法单靠一己之力完成,因为它的起点是要承认「自己需要慈悲」。
得救不是靠自主,而是靠谦卑地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且自由地表达出来。按照天主的计划我们人性的实现并不是靠强力的行为,而是靠信任姿态。耶稣并不以惊天动地的方式拯救世人,而是要求祂无法给予自己的东西。
当然,他也承认,人容易在情绪上软弱,使合作结果不如教友的期待,反而带给双方张力、挑战,甚至失败。可是,若继续相信天主,就应保持平衡地往前走,相信伙伴的不离不弃和美好的明天会更愈显主荣。
后来那位病人向她赔礼道歉,承认由于一时感情冲动而做错了事。她理解他,也原谅了他。她感到他人格特别高尚,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反而应该向边缘敞开自我,承认那些处于边缘,甚至是被社会拒绝和被鄙视的人都是天主慷慨以对的对象。」怀有天主的慷慨有助于避免犯错。
保禄的爱是一种朝拜行为,首先他屈膝在天父面前,承认天主所能发挥的德能,远超我们所求所想的。保禄用了一种无尽的语言,称他所朝拜的这位天主如同一个没有海岸、没有尽头的大海,茫茫无际的大海。
我们常常犯错,因为大家都是罪人,但是应该承认自己的过错,请求宽恕,给予宽恕。让教会的身体沉浸在友爱的气氛中,非常有益于教会,也非常有益于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