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在会议室就修院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招生情况、圣召危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探讨中,大家一致的担忧是关于圣召的生源问题。
作为精通教育,且多年留学国外的神学博士,绝不会不满足于修院的硬件建设,他更看重的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设。于是,经过与政府部门多次斡旋后,佘山修院终于在1989年九月迎来了首批三位外籍教授。
晚上教友们按堂区分组讨论主教报告,大家认为培养和使用传道员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努力去克服生源、师资、经费等困难。讨论十分热烈。
以董光清主教(原两湖神哲学院之长)为首的老前辈们,重新担起培育神职人员的使命,克服资金不足、生活简朴、师资缺乏,没有教材等一系列困难,在乱石岗上,野草丛中,荒凉凋敝的山坡上,安营扎寨,逐渐恢复了生机。
圣神修院和各修会团体在师资方面、教科书方面、培育方面、经济方面都给予了慷慨的帮助。我们非常感谢香港圣神修院的蔡惠民神父和宝血会的郑瑞薇修女、李秀芝修女。谢谢他们对国内圣召的支持、鼓励与帮助。
随着中国内地不少修道人相继在海外取得神哲学教授资格,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师资日渐成熟,担任神学教授多年的蔡惠民副主教表示,两地教会在培育及牧民处境上正经历「共议同行」的进程,即回溯初心,以回应社会的挑战与需要
门徒班的培训使一个个生命在基督的爱内获得了新生,使一个个身处黑暗中的人重见了曙光。可以说,门徒班的出现为教会增添了亮色,成为福传列车的加油站。
三、对弥撒点牧灵福传工作的几点建议1.发展和培训骨干教友,承担福传的基本使命。
西开总堂第七期灵修培训后,全体福传员灵性生命得到了提升,并且将这种恩典传递到福传工作中去。一年之计在于春。福传组员们抓住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一部分走上社会宣传福音,一部分在堂区值班。
有人主张:“为慕道者灵魂的益处,应把慕道期延长些,应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培训。”有人说:“应缩短慕道期,只要有愿望,就应尽快让其领洗,望教时间不能过长,不然,会使他们没了信心,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