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第三个梦想是一个「团结又慷慨的欧洲」、一个「款待又好客的地方,在其中爱德、基督信仰至高的美德,胜过于各种形式的冷漠和自我中心」。
无条件地付出,意味著承担起他人的痛苦,而不滑向冷漠的文化。」为「渴望尊严的地球」实践「新的社会正义」时,第四个基础是要以历史为鉴。
这点具体落实在「神形哀矜上,秉持一种接纳且温和的生活风格,能表达关怀、怜悯和温柔,在丢弃文化和冷漠文化前逆流而行」。
心灵的「癞病」使我们对爱和怜悯无动于衷,借由自私、偏见、冷漠和不宽容的「坏疽」来摧毁我们。解药是什么?是爱天主和为近人奉献自己,不带恐惧和偏见,没有算计和利益的考量。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美好事物且存留下来,那只是因为在许多和不同的环境中,爱胜过了仇恨,关怀胜过了冷漠,慷慨胜过了自私”。这是教宗方济各9月12日下午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主持弥撒时,表达的思想。
最近,9月下旬,本笃会联盟在罗马召开的全球大会上,讨论的主题是全球化及其带给修院生活的挑战。显然,本笃会关心社会,与社会同行,面对和接受社会的挑战。
如何勇敢地面对全球化和世俗化等带来的挑战及今日教会的系列困难问题?如何沿着梵二路线继续锐意明智改革?如何推动世界和平及全球新福传?如何面对处理中梵未来的微妙关系?如何背负这个沉重的十字架?
在许多情况下,即便是在传统上是基督信仰的社会中,今天也对信仰的话无动于衷,正在上演着全球化、思想运动、盛行的相对主义助长下的文化变革。
文件阐明,教会在当今世代面对两大挑战:数字文化和文化的全球化。为此,教理指南急需具备前述特色。
新《指导》重点指出教理讲授方法的更新,“本地化是教理讲授的重要特征”,主编菲斯凯大主教在新书发布会上说,尤其是数字文化和全球化,深刻影响了人的行为和人际交往,语言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要求教会采取新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