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当年的孩子也逐渐变老了,但儿时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那院子、邻居、哀矜用的那个布兜以及行哀矜的那些婶子、大娘,都成了我和女儿絮叨的话题,好想让她继承那些老教友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外婆一直很少笑,但她的脸部表情出奇的柔和,甚至那动过白内障手术的左眼眯起来,也丝毫不影响她的庄重和慈祥。
这一句话当时让我特别震撼,那一刹那,我感觉儿时学过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姑娘》,严冬冰冷的街头,她蜷缩着身体抖动着冻僵的小手划过了最后一根火柴照亮了整个天堂的路,那就是当下的我啊!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儿时的贫穷。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那里每年有一次集市,也就是如今的商品交易会,会有很多外地人过来。父亲总是在劳动结束后徒步十几里赶往集市,然后拿回一些我们没见过的东西。
当今中国大地,现代化、城市化迅猛推进,作为我儿时家的渔船在江南水乡也失去了踪影;每年五月佘山进教之佑山脚下的内河中,再也看不到当初百舸云集、赞美祈祷声直达天庭的壮丽景象。
圣母升天瞻礼时,老崔来到教堂,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祭台,热泪盈眶,遇到儿时一起辅祭的伙伴,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弥撒中,一曲上主求你垂怜,让老崔泣不成声。
你儿时的伙伴,现在正和我生活在一起,他们还经常提起您……您走了,疼我的奶奶也走了,她说她想您,她说您是不孝的儿子,先行离她而去……那个雪夜我步行了很远,来到您的坟前来看望您,您足足让我苦苦等了一个晚上,
老人的态度让我很欣慰,我总算找回了一点儿时的感觉,就是那种彼此相互关注的温暖。
日后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遇见祈祷的见证人和老师,帮助我们培养这些在儿时埋下的祈祷种子。「信德的衣衫」会随着我们一起长大,而非僵硬不变。
在首都当会计师的辛加拉亚尔.拉特纳拉贾(SingarayarRatnarajah)对天亚社说:「虽然儿时很爱这闹剧,但这确是无聊且扰民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