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报Haaretz》指出,教宗作为基督信徒和德国人,应该谈到纳粹的罪行以及基督信徒的排犹主义。对此,圣座新闻发布中心主任隆巴尔迪神父指出,年轻的拉青格在纳粹时只是一名“在修院学习的学生。
他对圣母的敬爱没有走入感情主义可争论的形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圣母玛利亚与教会的奥迹分开。因此,盎博罗削•奥特佩尔托实在可称为西方第一位伟大的圣母学者”。
不少神学家如卡尔·巴特(KarlBarth)等都十分反对这概念,认为这是“包含主义”(inclusivism),亦即将一切宗教都包含在天主教之内。
面对日益严重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神父修女的还俗,已成为难以掩饰的事实。教会应该如何面对?因此,教会内在的革新,乃当务之急!天主教作为时代的先知,当时时刻刻引领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信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理解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
此刻,恋童癖事件被用来攻击教会,在这之前,曾有过以现代化主义来攻击教宗庇护十世,以后,教宗庇护十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态度被攻击,再就是教宗保禄六世因为颁发保护生命的“人类生命”通谕而受攻击。
教宗相信,这就是教权主义的开端(参阅:谷六35-37)。第二个恩宠是赞叹:看到耶稣的群众心生赞叹(参阅:路十一14),耶稣也对群众的信德赞叹不已。
如果说宗教世俗化运动在二十世纪成为主流,那么可以说基要主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宗教的主流。
教宗表示,这是一种效率主义的诱惑,认为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没有颠簸,以及议事日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会就运行良好。教宗说,主耶稣可不是如此行事,祂没有从天上给门徒们送来一个答案,而是派遣了圣神。
《愿祢受赞颂》通谕不是在谈绿色或环保主义,而是谈社会问题,是天主教会向世界谈论的重要思想。我认为这需要一些时间人们才能明白这一点,但青年人立即就明白了,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