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形的攒尖顶,筒瓦楼,高高的钟塔楼,近70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持续空袭宁波。那个时候,宁波江北外滩天主教堂是老百姓的避难点。
之后,在陶贞美修女的盛情邀请下,我去了修女楼客厅喝茶。在那里我大谈佛门教理、教义、教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她们默默无声地听着,不发一言,过后,贞德修女送我一本《德兰修女传》。
唉,人跟人的追求不同吧……到了我休息的地方,我透过窗口望着那些高耸的大楼在想:那些住在鸽子窝似的楼房里的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吗?
在2007年,临江教务再次划由海门本堂区负责,姚神父在接管临江教务后,经过三年的重重阻碍,终于建筑了六上六下的堂区活动及生活住楼,教友人数此时也发展到三百余位。
教区的郑长诚主教这天恰好也在山庄,老人在慈云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请我这位新近入教的信友共进了午餐。
两年后,1948年被派遣到泗泾做本堂,兼若瑟小学(又名育才小学)校长,泾泗堂下属七个小堂,即:小东宇圣母七苦堂、横塘圣母领报堂(即现安息骨灰堂)、吴家浜露德圣母堂、双楼安德肋堂、蔡家浜耶稣圣心堂、槐家浜若瑟堂和胡家浜三王来朝堂
为了满足更修女的学习愿望,2002年我们在神哲学院的东北角划出3亩地,建成一个包括小圣堂、教室、餐厅、宿舍、图书室在内的独立的修女培训部,楼高4层,面积900多平米。修女培训部便基本与神学院分开。
比如:我们修会的宿办楼、北堂的教堂前庭、鱼化寨神学院的旧房改造,教学办公楼的设计、修女培训部的综合楼、水塔、许多堂区的教堂设计、以及一些堂院的规划等,我大都是参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都是同事们搞的。
修院有教学楼、修生宿舍楼、职工生活楼、三栋共约6000平方米,有圣堂、图书馆、电脑室、医务室、理发室,外宾室等。本院是培育度奉献生活的教区司铎。
住震后火柴盒楼的老人领圣体南孙庄刘族绵:地震固然是一场灾难,这给予了我们太大的震撼和太多的启发!其中最直接的结果是:促成了我们的热心。令我们进行深入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