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嘉诺撒会已经成为该会远东传教的发源地。
广场上的红色是哀悼和送别教宗的特殊颜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的一些民族传统习俗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
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努力,使一个真实的民族历史伟人,再次呈现在当今中国人面前。《回忆与随想》这本封尘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著作,终于被徐忠良先生发现,被王眉女士介绍给了中国人。
为令此一崭新的传教努力广为人知、并藉此获致教会资助,该会遂发行了一份名为《远东》(TheFarEast)的传教杂志,一时洛阳纸贵。于往后的五十个年头当中,此份杂志即是爱尔兰、英国教会间的主要媒介。
最后,我们来到了坐落于西佘山之顶的佘山天主堂,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该堂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融希腊、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建材与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可谓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
其促进远东福传事业推动中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利玛窦、范礼安、圣方济各·沙勿略等杰出传教士和许许多多的福传者们通过这扇大门奔赴亚洲的传教事业。
在32个月的时间内,这片土地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成为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 在当时,南市难民区创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战时难民管理体制。
12月3日教宗在卓越的耶稣会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的庆日举行弥撒,教宗在弥撒中谈到圣神通过微小的行动起作用,将福音传到了远东。
利玛窦来自马切拉塔,在马切拉塔,经过在耶稣会学校的学习并加入罗马的耶稣会之后,他热衷自己听到的传教士们的报告,此热情逐渐增长,并且像许多其他有同样感受的年轻人一样,他请求被派往远东传教。
这幢楼房在1936年竣工时,《远东评论》赞美是校园里“最漂亮最现代化的大楼”。校图书馆也设在这里,占据了整个二层楼面,可以存放27.2万册书,显得十分宽畅,因为1936年时藏书约13.6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