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教友介绍,清朝康熙时,富平教友魏梁栋的后裔及一户康姓教友先后迁居高陵刘家堡,成为该地最早的天主教徒。因为传教士信件来往不断,刘家堡改称通远坊,即通向远方之意。
而相反康熙时的礼仪之争却使得福音的大门被关闭达许久。如果当时能持宽容态度,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将被改写。这样基督徒面对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祭祖,而是怎样祭祖?
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国礼仪之争就是因为罗马天主教教廷禁止中国人的三祭,即祭天、祭孔、祭祖。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科学昌明的时代,互相尊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康熙二十年(1681年),柏应理回罗马向教宗依诺增爵十一世汇报中国传教工作状况和一些请求。离华之前,他请时年二十五岁的沈福宗和著名书画家吴渔山等中国人同往欧洲。
布劳(JoanBlaeu)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唐维勒(Jean-BaptisteBourguignonD'Anville)根据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1735年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1737
祠堂述古记碑的碑文显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位身居高官的叫作赵承基的开封犹太人后裔,重新出资修建犹太会堂——一赐乐业(希伯来语,以色列的古音译)清真寺的经历。
康熙后来把《几何原本》收入了朝廷“御撰“的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并在序言中说:“《几何原本》数学,乃度数万物之根本,天文地理之源流也。”
利玛窦、康熙、耶稣会士,还有1939年梵蒂冈,都采用回避儒家宗教性的办法来承认祭祖行为。这是实践中不得不采用的办法,如果今天中国天主教会仍然用这个办法说服各界,也是可以的。
其中,有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始建的清真寺,有雍正元年(1723年)敕建的凤山戏楼,还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比利时神父建的天主教堂。
例如太原1633年就传入天主教,长治马厂康熙年间就有人信教。这些地方经过世代相袭、代代相传,逐渐演化、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教徒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