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这所孤儿院迁到了土山湾,就发展成了以绘画和雕刻为主的土山湾画馆,由孤儿们制作的宗教工艺品直接提供给上海及全国的教堂,教会还拿出学生们制作的工艺品作为慈善义卖品,使教会获得一点资金再用于扩大教会事业
徐悲鸿先生把“土山湾画馆”比喻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但这个“摇篮”却早已消失在上海的版图上。
1853年青浦蔡家湾孤儿院迁至土山湾,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传教士将土山削平,设立土山湾孤儿院,其址为蒲西路448号。土山湾的出名,同天主教在上海的传布密切相连。
1864年,驻扎徐家汇的耶稣会在土山湾遗址上创设孤儿院,专收6岁至10岁的教外孤儿,“衣之食之,教以工艺美术,其经费由中西教民捐助”。
同治四年(1865年)又从直隶调“精晓营造学”的马历耀相公(修士)到土山湾经管“木、漆、雕花等作场”,并负责营造土山湾圣堂。圣堂位于南楼北面,正对南楼中间,是管理育婴堂神父的居所。
1864年,传教士将土山湾削平,建造了一所孤儿院,“衣之食之,教工艺美术”,以后70年间,先后收养孤儿约2500人。孤儿学工艺美术之地,就是土山湾工艺厂,俗称土山湾画馆。
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李天纲、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高级工艺美术师汤兆基等近二十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土山湾”为题材登上讲坛,就“土山湾文化历史”、“土山湾与中西文化交流”、“土山湾与近代绘画艺术”、“土山湾与徐宝庆黄杨木雕艺术
土山湾印书馆的史料所见不多,近日偶尔发现钟鸣旦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中的江南育婴堂记,现将其中有关早期土山湾印书馆史料整理如下:土山湾的彩色石印机19世纪下半叶,铅字印刷与排版同时传入上海。
1950年代初,少年叶先生奉父亲之命,追随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余相公学画。余凯是画馆解散之前的最后一任馆长。
马爱德接着告诉我,这四幅水彩画,是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院的中国画家们专门为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创作的。自1851年范廷佐神父开始在徐家汇传授西洋技法,土山湾的西洋绘画艺术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