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关系中也是如此,它们是社会的结构,我们实践的正义多次不会从计算的框架出来,限制我们按照我们所接受多少来给,不敢任何更多的,不会在白白地行善、按照心的广度来奉献的爱的功效上下赌注。
在世界主教会议上,玛利亚修女介绍了她无条件支持和包容社会中经常被遗忘和边缘化的人们的经验。在新闻简报会她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条注重倾听的道路,它与圣神的声音遥相呼应”。
透过她所创建的修会的福传使徒工作,瓦卡伊尔修女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印度复杂的社会和宗教环境下妇女的人文及知识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谈笑风生、给予指示、进行反思,这一个半小时的交谈完全聚焦于牧灵议题:工作、圣事、贫困、接纳、福传,以及对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协助。兰巴主教表示,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融洽又亲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满足自己肉身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寻求精神的需要。他们很想有一天能走进教堂大墙内探一究竟这恰好是福传的时机,让我们敞开教堂的大门,让人们都进堂看一看吧。(连载一)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的魏德东博士,以生动风趣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和数据,从学者和社会大众的角度,对天主教在中国人心中的观感和印象作了分析,阐述了中国天主教的优势所在和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
这些年,社会的、教会的、各种形式的圣诞节我参加过不少,但是,最难忘怀的是80年代初期,我在家乡的冰天雪地中度过的第一个圣诞节。
在那种小偷、抢劫犯、强奸犯、诈骗犯集中的大监狱里关一年,即使原先知错就改的青年,出来后,也十有八九学坏了,变成一个对社会充满怨恨、对法律满腔敌意的职业罪犯。修鞋老人在法庭上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
在我们的社会里,连祖父母都可以影响孙儿们的宗教。天主教妇女不能作出与翁姑和丈夫相反的决定。”
但是,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忽略了关爱生命终极的宗教信仰。由于人们把精力过多地投入俗世的事务,不自觉地卷入拜金主义的洪流,在世俗主义的漩涡中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