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2:1-12)一、帮助软弱的兄弟姐妹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希望,然而,所有的希望都源于人内心的唯一渴望:渴望见到天主。见到天主的渴望能推动人跨越每个希望,生活常常充满信心。
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贪欲,眼目的贪欲,以及人生的骄奢,都不是出于父,而是出于世界。这世界和它的贪欲都要过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却永远存在。(若一2:16-17)
这道从信者的心中流出的活水江河,推动我们从事人生的奋斗,并在所有的艰难绝境中引领我们经历奇迹。每医治一个精神失常的女人时,王路济亚都恳切地祈祷。
徐锦尧神父在《正视人生的信仰》里有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可说都是在罪的氛围中渡过。我们都犯罪,而罪又好像瘟疫和传染病一样,可以迅速蔓延,互相影响。”这话说得精辟入里。
其中有一位叫李方,早在上大学前就领受了洗礼,上大学后,她坚持每星期到教堂祈祷,而且发展了其他六名同学入教,他们中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这样自述:“我来自农村,初到北京,巨大的反差使我成了多愁善感的人,感到人生没有意义
这一段时间,尤其是1960年至1966年,是他人生之中最痛苦也最难忘的岁月。这段日子他曾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来,由于血糖低,而被编到病号队,精力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里我在想,如果要用这种比较和推理来获得心理的安慰、生活的信念、人生的理想是否有些被动、勉强。因为,假如真的有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突然站在了你的面前,我们又怎样来说服自己呢?
也许,机遇可以改变人生,但伟大的事业和天主的使命,却让他甘于寂寞。他就是汉中教区好牧人杜伯铎神父,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在传教事业上,以模范的行动谱写着对主耶稣和教会的忠诚。
同样,我们翻遍四部福音,都找不到若瑟的一句话,从这个角度看,福音书就是若瑟的无字碑,他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当默默工作、努力开垦,要让行动多于语言,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他也愿意跟我谈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说:我以前不想在人前讲我自己,直到今天我听了你讲那个耶稣,想不到我得了这病,更想不到在这里认识了你,也真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