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整体文明的命运危在旦夕:一个文明在寻求、试图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出发,但更重要的是从文化方面,它必须选择一些方式来保护这份对天主的宝贵信仰、一个构成身份的重要元素。
「慈青辅祭日」于七月八日假筲箕湾慈幼会修院举行,来自五间慈幼会学校的辅祭会约七十位辅祭互相认识并加深信仰。「青年带动青年」是慈幼会会祖圣鲍思高神父教育青年的方法,也是慈青五大元素之一。
与会神长们指出,面对这些挑战,教会的优先任务就是以陪伴、分辨及整合来传递信仰的恩典,将聆听福音作为首要之务,以更为有效的形式与青年相处,例如音乐或体育。教会必须走出去,这急需一种新的传教灵修。
这批蒙主拣选的门徒班学员,他们将自己所学所领会的信仰道理,身体力行与人分享,为主做见证,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比喻不一定很贴切,但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天主赠与我们的大自然这个礼物,是要我们人类善用之,以度有尊严的生活,并借此表达对邻人的关怀。
这增进了教会的凝聚力,促进了信众间的和睦相处;他不在家坐等人来求教,而是克服病痛走访教友家庭,去到乡镇深入村寨关心信众信仰活动、生活疾苦,向人宣讲福音至爱真谛、教理、教规,牧灵工作有声有色。
(先父张若谷著有《马相伯先生年谱》、《马相伯学习生活》、《百龄老人》三本书。)
,主教谈到:神父们乐于奉献,无论所服务的堂区条件优越与否,神父们都欣然接受,其中有一位神父在调动时正在医院住院,为了配合调动,他带病赶回堂区与新任本堂交接完工作后才返回医院继续治疗,充分体现出神父们的信仰与顺服
福传者宛如这些天使,叫人明白「生活需要爱的天主」。冷漠和消费主义往往令我们对某些人视若无睹,但是天主圣爱却让我们看见他们的内心,体会到「对爱的持久寻求,以及有关生命意义、痛苦、背叛和孤独的疑问」。
修女和教友们认识到:那些受到贫困和疾病折磨的孤寡残疾病患和贫穷者,无论他(她)们是教友还是教外朋友;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那种信仰的人,都是天主的儿女。我们都应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