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最後鼓励众人为受苦者服务,指出「福音的可信度取决於基督徒如何回应在世界各地蒙受不义的人的呼喊;日益加剧的排斥现象导致贫困、挑起冲突,令他们深受其害。
巴基斯坦首届全国传教大会总结声明中指出:“身为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我们是一个在生活中实践降生成人奥迹的团体——我们蒙召每天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穷人和受排斥的人中展示耶稣的光芒”。
有些天主的儿女身体力行上主的教导,却甚至遭到自己家人和同龄人的排斥和丢弃,他们也揹负著十字架。再者是「我们软弱的十字架、虚伪的十字架、背叛的十字架、罪过的十字架,以及无数许诺落空的十字架」。
记者应当与受害者、遭排斥者等弱势群体站在同一阵线,记者的工作能帮助大众不忘许多受苦的处境。教宗为此向他们致以感谢。此外,「谦卑而自由的记者竭力讲述善,虽然恶更常是新闻焦点」。
反之,我们蒙召去建设天国的常态,在其中“人人都有面包,并充足富裕,社会机构是基于贡献、分享与分配,而不是占有、排斥和积累”。
众门徒的目光则反映出当代的文化,他们对这种处境的人下判断、排斥他们,视之为罪的后果。耶稣断然拒绝这种偏见。
我们能肯定地说,今天有许多人感到被基督的形象所吸引,并且要更进一步地认识他。他们认识到他就是他们许多焦虑的答案。但是他到底是谁?一位在很久以前活在这世上的人,怎么可能与今天的我们有关系?
在谈到关爱世上最贫穷者的课题时,教宗表示:“确实,我特别爱护被丢弃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弃他人于不顾。贫穷人是耶稣所钟爱的,但耶稣并没有赶走富人。”
当正义与和平被践踏时,受害最深的是贫困的人、被边缘化和受排斥的群体。原住民团体遭受的困厄与苦难就是这经验的标记。
我们都知道耶稣为了世人得救,被钉在十字架上。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判耶稣死刑的人是谁,他最后又得到什么样的报应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有关那个人的事。